联袂开讲|包敏辰×周天奕:人工智能时代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04日 14:44

发布者:张梦洋


2025年10月31日,设计与产品学院环境设计专业举办“扎根生活·拒绝套路—人工智能时代设计人才核心能力的构建”讲座。活动特邀长春理工大学包敏辰教授与新媒体设计领域周天奕老师主讲,围绕“人工智能时代环境设计教育的创新发展路径”,分别从学科前沿与行业实践角度进行深度解析,为师生提供了学术与前瞻并重的思想盛宴。

开幕:智能时代的设计教育价值重构

当AI能快速生成大量方案,环境设计教育的核心价值如何重构?如何理性面对AI的冲击?环境设计系主任刘岩在开场时提出的深刻问题引发了全场思考。他指出,AI正深度重构创意产业,设计教育面临根本变革,教育者须引导学生超越工具技能,回归设计本质:敏锐洞察生活、传承人文精神、培育创新思维。

刘岩主任开场致辞

包敏辰教授:学科文脉与教育创新

包敏辰教授以三十余年的学术积淀,为讲座提供了纲领性理论指引。他系统梳理了环境设计学科四十年演进脉络,并对智能时代的教育转型提出前瞻性架构。

包教授从学科史视角,清晰勾勒了中国环境设计从改革开放初期到九十年代市场化蓬勃,再到数字化范式革命的发展历程。他特别追述了以张绮曼教授为代表的奠基工作——1986年首倡专业构想,1988年创立国内首个环境设计专业,其主编的《室内设计资料集》成为影响数代设计师的经典文献,为学科制度化与专业化奠定了基石。

学科奠基时代先声

定义新格局,延展新价值

包敏辰教授指出环境设计教育需先回应“为何而设计”的价值问题,才能构

建方法体系。他批判标准化培养导致主体性缺失,强调在AI时代重建价值坐标

与使命认同。提出“以智慧驾驭工具”的教育哲学,培养学生技术主体性,避免毕业设计陷入概念虚化、内容空泛和落地困难,推动教育向问题导向和实践根基回归。他规划发展路径:构建“冰雪”环境设计理论、推动工业遗产保护再生、拓展与艺术疗愈等跨界融合,展现学科在地性关怀和未来可能。

周天奕:数字创新与设计实践

周天奕老师指出,当代环境设计正经历从传统空间造型到“场景体验系统构建”的转变。他强调新一代设计师不仅是空间的塑造者,更是情绪与叙事的传递者,通过技术创新打造有情感深度的空间体验。其团队融合气模结构、光影艺术与交互技术,构建了多个可移动、可深度体验的新媒体装置,在都市公共空间与商业综合体中展现了数字技术对公共艺术的革新力量。

“深入瑚底”艺术装置

在实践方法论方面,周天奕老师创新提出“设计可执行三步法”,通过选题策略、方案深化与质量把控的系统化框架,为环境艺术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范式。在公益装置“深入瑚底”中,团队以珊瑚保护为核心叙事,基于儿童行为学研究,运用气模结构与光影技术打造“拍击-钻探-穿梭”三大交互模块,实现了从视觉到情感共鸣的设计跨越。

面对AI技术快速迭代,周天奕老师强调设计人才需培养高效协同、技术理解与可视化表达等核心素养,倡导打破专业壁垒,在空间、装置、交互与策展等多领域构建个性化创作体系,推动环境艺术设计行业的转型与创新。

结语:环境设计专业的价值坚守

活动尾声,教研室主任张梦洋指出,包敏辰教授的学科构建与周天奕老师的创新实践体现了环境设计教育的守正创新。面对AI变革,张主任强调环境设计必须坚守“以人为本”,积极拥抱技术,并秉持人文关怀与创新精神。本次活动通过“人文传承与技术赋能”,为学子厘清学科脉络,提供人才培养启示,标志环境设计学科开启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初审:陈晓冉

复审:赵凌云

终审:薛文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