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大练兵》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10日 13:18

发布者:

一、活动主题:《教学大练兵》

  1.时间:2025年7月25日

  2.地点:B楼309

  3.参加人员:

   参加专家:吴则鑫、王蓓、包启库、刘岩、张梦洋

   参加教师:邹青君、邹轩宇、闫茗、高雪松、陈星延、高羽翯、孙庭祥

二、活动目标

  本次活动围绕三大目标开展:1.以教学实操训练为基石,筑牢新教师基础教学技能,提升教学规范性;2.紧密结合专业实践性与创造性特质,融通设计思维培养与教学方法,强化互动式、启发式教学运用,推进“以学生为中心、成果为导向”的理念落地;3.营造互助共进的教研文化,赋能新教师教学能力的专业化发展。

三、教学展示情况

  七位新人教师依次登台,进行每人限时15分钟的模拟课堂教学展示:

1.邹青君:《信息可视化设计》

  在本次《信息可视化设计》课程教学中,邹青君老师系统构建了"理论-方法-实践"三位一体的教学框架,阐释了信息可视化在空间数据分析与环境感知表达中的学科价值,重点解析了基于环境信息特性的数据筛选原则与视觉转化方法,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构建了完整的设计路径并前瞻性地探讨了领域发展方向。邹青君老师讲解思路清晰、专业知识扎实,可有效培养学生的信息整合能力与创新表达能力,充分体现课程的核心价值。


2.邹轩宇:《人因工学》

  邹轩宇老师在《人因工学》教学展示中,明确地阐释了该学科的核心要义及其在人居环境营造中的基础性地位,深入剖析人体尺度、行为模式与环境空间的互动关系,继而通过典型案例,详细讲解了人体数据的获取、解读与应用方法。最后创设典型设计矛盾情境,引导学生运用人因工学原理进行方案评估与优化。邹轩宇老师的教学内容紧密围绕环境设计专业实践需求,有效链接了理论认知与实践应用,强调设计思维训练,初步体现了“以能力产出为导向”的教学探索。

3.闫茗:《设计方法》

  闫茗老师本次展示聚焦《设计方法》的理论基础构建。课程从设计哲学切入,系统阐释了设计的本质属性与思维特征。重点围绕内外约束因素的动态关系,深入剖析了技术、材料等内部因素与社会、经济等外部因素的交互机制,结合交通系统典型案例,生动展现了不同约束条件下整体系统的演化规律,并基于赫伯特·西蒙理论,着重讲解了复杂情境下的设计方法论。闫茗老师讲解逻辑严谨、层次分明,展现出其对设计专业理论的扎实把握,可有效引导学生建立起系统化的设计认知框架,为后续的方法论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4.高雪松:《设计方法》

  高雪松老师本次以《设计方法》导论性章节“设计的认识” 为核心内容展开教学,构建了设计认知的理论框架。通过界定内部因素(技术、材料等)与外部因素(社会、环境等)的分析维度并结合交通系统设计与工艺产品设计典型案例,深入阐释了内外部因素在塑造使用系统过程中的动态耦合关系。教学突出强调设计活动的本质在于对多元因素复杂关系的理解与整合,并以环境设计为例,揭示了设计复杂性的根源在于非线性耦合与动态平衡需求。课程内容高阶性强,案例与理论相互印证,逻辑严密,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系统思维与综合分析能力。

5.陈星延:《商业空间设计的基本元素》

  陈星延老师本次教学展示围绕《商业空间设计的基本要素》展开,课程首先明确了商业空间营利性与体验性的核心特质,重点剖析了顶面造型、地面导向、墙面展陈等界面要素的设计规范与协同关系。通过美容院空间案例,深入阐释了界面要素在提升商业价值与品牌识别中的策略性应用。教学采用案例对比与互动提问方式,有效实现了理论认知向设计实践的转化,充分展现了商业空间设计的专业性与应用性特征。

6.高羽翯:《信息可视化设计》

  高羽翯老师在《信息可视化设计》课程“田野调查数据的可视化表达”章节教学中,系统构建了从数据解析到视觉呈现的完整知识体系。课程首先深入剖析了田野数据可视化在空间环境分析中的决策支持价值,通过解析空间行为模式、环境感知偏好等多维数据的内在关联,建立了数据可视化设计的理论基础。随后,针对环境设计专业特点,将调研数据科学分类为单项选择、并列类别和连续数值三种类型,并详细讲解了各类数据与图表形式的匹配原则,包括饼状图的比例呈现、折线图的趋势表达等技术要点。在此基础上,重点阐释了多图表协同设计的系统方法,以及色彩编码、尺度控制等视觉优化策略。高羽翯老师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并重,逻辑严谨。

7.孙庭祥:《人因工学》

  孙庭祥老师的《人因工学》课程以“教室门高度设计”为情境化导入案例,生动诠释人因工学的核心价值——通过适宜尺度提升空间使用群体的普遍舒适性与安全效能。课堂上深入解析了门高、门把手定位、门扇数量等设计参数均由关键人体尺度的特定百分位数据科学确定,并清晰阐释“百分位”作为保障“多数人舒适适用”这一包容性设计原则的核心度量工具与选择逻辑。教学采用分组实验、数据采集和量化分析等方法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知识。通过改造方案设计和反思性问答,有效检验学习成效,培养学生的问题发现与改良设计能力。案例选择精准,教学设计科学,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成果为导向"的教学理念。

主 持 人:张梦洋

参与人员:吴则鑫、王蓓、包启库、刘岩、张梦洋、邹青君、 邹轩宇、闫茗、高雪松、陈星延、高羽翯、孙庭祥

记录人员:候苗苗




初审:陈晓冉

复审:王 薇

终审:薛文凯